賞鯨指南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學  名: Tursiops truncatus
台語俗名: 烏[魚吳]大帕種大白腹仔粗體仔
大  小: 出生約 1∼1.3 公尺 ,成體 1.9∼3.8 公尺,雄性稍大,體重可達650公斤。
形態特徵: 體粗壯,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會較長。
體色變異大,背側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勻, 至腹部色漸淺,呈淺灰白色或粉紅色,偶有斑點。
背鰭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離才可辨)。
體側、臉部及噴氣孔至吻界線有數抹黑帶。
背鰭高,呈鐮刀狀,位於中背。
眼至胸鰭間有細紋(少部分個體無)。
分  布: 溫至熱帶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過南北緯45度
豚式跳躍: 海豚從密度較大的水中快速地躍出水面,並在阻力幾近於零的空中自由落下。此種游動方式所需的功率比在水中以相同平均速度游動的方式少了許多。此外,在躍出水面的同時還能同時進行換氣,這亦是此方式的一項優點。
飛旋海豚 Spinner dolphin
學  名: Stenella longirostris
台語俗名: 白肚仔、尖嘴仔
大  小: 剛出生時體長約75~80公分,長成後雄性約2.4公尺,雌性約2公尺,體重可達77公斤。
形態特徵: 細長的嘴喙、黑色的嘴尖、三角形背鰭,生活在熱帶與暖溫帶的飛旋海豚,主要以中水層的小型魚類為食,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海豚之一。
體表的顏色分布由背面的暗褐色、側面的灰褐色到腹面的白色或粉紅色,明顯的三層體色。
較願意親近人類。
分  布: 熱帶與暖溫帶
豚式跳躍: 極有活力的動物,常可看到他們高高跳躍出水面,而後在空中作轉體的動作,雖然這樣的行為被視為溝通的方式,但也有人認為只是單純的遊戲行為。
TOP

弗氏海豚 Fraser's dolphin
學  名: Lagenodelphis hosei
台語俗名: 大肥仔
大  小: 剛出生時體長約1公尺,長成後約2.6公尺,體重達210公斤。
形態特徵: 弗氏海豚是1956年才在沙勞越(Sarawak)被鑑定出的種類,他們是屬於熱帶海域的海豚,主要以魷魚、甲殼動物與深海的小魚為主食。
相較於他超過250公分的成體體長,這種動物的胸鰭、背鰭與尾鰭都相當的小。小而顯著的三角形背鰭,身體藍灰、腹面粉紅,身軀圓胖且嘴喙不長等是弗氏海豚的形體特徵。面部的黑色過眼帶,也是他們極為醒目的特徵,然而,為何有些成熟個體的黑色帶並不明顯,仍需進一步驗證。
分  布: 熱帶海域
豚式跳躍: 弗氏海豚生性害羞,族群中個體彼此的間距小,因而海上觀察時,總看到群中個體數從百隻到數千緊密而快速地在海面上跳躍。
TOP

虎鯨 Killer whale
學  名: Orcinus orca
台語俗名: 殺人鯨、油鯃
大  小: 出生 2.1∼2.4公尺,成體8.5(雌)∼9.8(雄)公尺。體重7,500∼10,000公斤。
形態特徵: 背鰭明顯高大(雌0.9公尺鐮刀形,雄1.8公尺三角形)。
吻鈍而短,不明顯。
胸鰭大,卵圓形,雄體可長至 2 公尺。
其黑、白對比體色是最好辨認特徵之一,主要為黑色,但在眼後尾鰭下、生殖器兩側及腹部是白色,背鰭後兩側有灰斑,每側頷齒10∼12枚,大型且內彎。
分  布: 全球性,甚有進入淡水河流記陸,但以冷水域之近海區較常見。
辨別虎鯨: 區別出每一頭虎鯨的方法是一群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 (British Columbia) 與美 國華盛頓州 (Washington State) 海域研究虎 鯨的學者所發展出來的。
每頭虎鯨背鰭 (dorsal fin) 的缺口 (nick) 和背鰭後方的灰色塊斑都不一樣,依此可以輕易辨認出這群 300 多頭虎鯨的每一隻。
TOP

偽虎鯨 False killer whale
學  名: Pseudorca crassidens
台語俗名: 海馬、和尚魚吳
大  小: 出生1.5-2.1公尺,成體雌為5公尺,雄為6公尺;體重雄性達2,000公斤。
形態特徵: 胸鰭窄細,鰭前端有凸起(為其重要特徵)。
體型修長,幾為全黑;上下頜每側各有8-11枚齒。
頭部對身體之比例小,由吻端至噴氣孔為細長型。背鰭細鐮刀形,頂端稍圓,位於背中央之前,約40公分高。
全身除胸鰭間之胸部為灰色外,幾為均勻黑色,故英文俗稱黑魚(Black fish),此外頭二側亦為灰色(此部分在陽光照射下最為明顯)。
上下頜齒每側各8-11枚。
分  布: 熱帶、亞熱帶與暖溫帶的深水海域
TOP